一艘长2米、高1米的飞艇”犹如一位神秘的天外来客,5000多米的大洋深处。缓慢地从距离海底3米左右的区域飞过,把一片可能从未被人窥探过的海底景象载入镜头—黑色凹凸不平的板状结壳、密密麻麻如豆粒般散落的结核、树杈状的红色深海珊瑚、不时游过的血红色小虾和各种不知名的小鱼…一切都寂静无声,也让这一方深海世界显得更加神秘。
记者看到一幕。透过深海摄像系统这双能够看清大洋深处的慧眼”调查人员将西太平洋海山区的某海底海山地貌尽览于眼底,这是6月9日“海洋六号”科考船进行深海摄像作业时。保管下珍贵的视频资料。
实则相当繁琐困难,深海摄像听起来简单。不只包括水下定位、下放摄像系统、观测、记录等诸多程序,还要综合海流、风向等各方因素进行调整,更需要船舶驾驶、轮机密切配合及后甲板科考人员的高度协调。
经过几番调试,凌晨2时。海洋六号”后甲板工作人员操控绞车将深海摄像设备慢慢提起,从两侧用绳索将其牵引稳定后,缓缓放入海中。深海摄像设备包括两个高精度水下摄像机和水下光源及高度计、倾角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水下定位信标等。设备顶部由光缆连接,通过船尾吊架上的滑轮与深拖绞车连接,操控绞车,就可以对摄像设备进行**操作。
这条测线长度为19公里,海洋六号”**科学家助理、技术负责人肖波介绍。海洋六号”船沿着测线以1节左右的速度行驶,拖动摄像设备在海底缓慢移动,从水深3000多米的海山山腰处到水深5700多米的山脚远端。仅计算摄像时间,就要十几个小时。看着屏幕,犹如观看一部时间超长的海底观山”纪录片。此外,摄像设备中还配有高清照相机,每15秒自动拍摄一张照片。
灯光照射下,打开设备。红色的雪花”纷纷飘落,海底摄像设备以每分钟40多米的速度下潜,高清摄像镜头传回的画面稳定而清晰。一个多小时后,设备抵达海底,席卷着海流掀起一阵浓雾,很快一切又重归沉寂,一片灰白的画面上分布着一些斑驳的纹路,间或有些大石块,充溢神秘感。
进行海底摄像作业时,由于海底起伏不平。对绞车操作要求很高,科考人员要时刻盯着摄像画面和绞车转轮,手要时刻握住绞车操作杆,将设备保持在离海底3米左右的高度,既要保证设备离海底很近,使摄像画面足够清晰,又要保证设备离底一定高度,防止触底。如此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当画面中出现结壳、结核或各种海洋生物时,另一名工作人员就要及时记录时间、经纬度、深度、特征描述等内容。
一只小鱼从镜头下倏然闪过,下午16时。画面显示水深5700多米,此处已是海山底部,也是测线的终点。结束摄像,回收系统,结束水下定位,又是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此时,三班工作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