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嘉宝电气有限公司
新增产品
|
公司简介
注册时间:
2007-08-01
联系人:
电话:
Email:
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目录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资料下载
成功案例
人才招聘
荣誉证书
联系我们
产品目录
油分析测试设备
互感器测试设备
JBRG电容电感测试仪
HGY互感器特性综合测试仪
高压测试设备
局部放电检测仪
超低频高压发生器
高压试验变压器
无局部放电工频试验变压器
试验变压器
变频串联谐振试验装置
绝缘靴手套耐压装置
程控超低频高压发生器
交直流数字分压器
三倍频发生器
SF6气体与油分析设备
气体定量检漏仪
SF6气体纯度分析仪
触摸屏SF6精密微水仪
EHO智能微水仪
自动酸值测定仪(回硫法)
单杯自动酸值测定仪(萃取法
全自动石油产品回流法酸值测定仪
变压器油色谱分析仪
自动水溶性测定仪
多功能环境测量仪
变压器测试设备
全自动变比测试仪
介质损耗测试仪
变压器变比组别测试仪
无线高压变比测试仪
变频抗干扰介质损耗测试仪
变压器容量特性测试仪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
变压器有载开关测试仪
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仪
变压器变比测试仪
蓄电池容量测试仪
电能计量测试仪器
多路温度测试仪
电池寿命测试仪
保护回路矢量分析仪
YZJB-16 WiFi双操作模式电能表现场校验仪
电力金具设备
高精度1"全站仪
TSI 8530粉尘监测仪
TSI 9303手持式粒子计数仪
TSI 9500便携式粒子计数器
光电经纬仪
激光扫平仪
手持激光测距仪
EL20电子水准仪
EL03高精度数字水准仪
数字式闪光测速仪
开关测试设备
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仪
开关真空度测试仪
大电流发生器
高低压开关柜通电试验台
高压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仪
真空度测试仪
回路电阻测试仪
耐压测试仪
耐电压测试仪生产厂家
绝缘耐压测试仪
变压器变比组别测试仪
高压核相仪
真空滤油机
继电保护测试仪
接地电阻测试仪
大电流发生器
电缆故障测试仪
HDXL-A输电线路参数测试仪
HDXL-B输电线路工频参数测试系统
输电(架空)线路故障距离测试仪
电缆识别仪
电缆故障测试仪
蓄电池测试仪
绝缘电阻测试仪
互感器特性测试仪
氧化锌避雷器测试仪
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
变压器油介损测试仪
电容电感测试仪
其他检修仪器仪表
矿用杂散电流测定仪
智能型等电位测试仪
漏电保护器测试仪
检相器
电机测试仪
动平衡振动测量仪
相位伏安表
高压测流仪
雷电计数器校验仪
振动测量仪
电力**工具系列
其他仪器仪表
高压放**
绝缘操作杆
高压验电器
拉杆式测流仪
高压钳形表
漏电保护器测试仪
放电球隙
试油杯
精密电工仪器仪表
在线红外热像仪
红外高温测温仪
红外热像仪
进口仪器仪表
安规测量仪器
泄漏电流测试仪
数字接地电阻测试仪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章
扁平电缆连接器
IDE
IDE 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 Environment,电子集成驱动器:Integrated DriveElectronics
1.IDE(Integrated Development,集成开发环境)
集成开发环境(简称IDE)软件是用于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就是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debug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套。所有具备这一特性的软件或者软件套(组)都可以叫做IDE。如微软的VisualStudio系列,Borland的CBuilder,Delphi系列等。该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和其它程序并用。例如,BASIC语言在微软办公软件中可以使用,可以在微软Word文档中编写WordBasic程序。IDE为用户使用VisualBasic、Java和PowerBuilder等现代编程语言提供了方便。 不同的技术体系有不同的IDE。比如visualstudio.Net可以称为C 、VB、C#等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所以visualstudio.Net可以叫做IDE。同样,Borland的JBuilder也是一个IDE,它是Java的IDE。zendstudio、editplus、ultra edit这些,每一个都具备基本的编码、调试功能,所以每一个都可以称作IDE。
IDE多被用于开发HTML应用软件。例如,许多人在设计网站时使用IDE(如HomeSite、DreamWeaver、FrontPage,等等),因为很多项任务会自动生成。IDE集成代码编辑,代码生成,界面设计,调试,编译等功能,目前还融合了建模功能。
2.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电子集成驱动器
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PIDE硬盘
PIDE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Access)模式、Ultra DMA(简称UDMA)模式。
PIO(ProgrammedI/O)模式的*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CPU资源。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s(PIO mode0)-16.6MB/s(PIO mode 4)不等。
P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分为Single-Word DMA及Multi-WordDMA两种。Single-Word DMA模式的*高传输率达8.33MB/s,Multi-Word DMA(DoubleWord)则可达16.66MB/s。
PDMA模式同PIO模式的*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但由于UltraDMA模式
的出现和快速普及,这两个模式立即被UDMA所取代。
P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是Ultra 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以16-bit Multi-WordDMA模式作为基准。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了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 Redundancy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
P自Ultra 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le DataRate)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目前已发展到Ultra 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s。
IDE控制器工作原理
无论你用计算机做什么,存储系统都是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大多数个人电脑都有一个或者多个诸如硬盘、CD-ROM、DVD刻录机以及早期像软驱这类存储装置。
通常情况下,这些设备都是通过IDE(集成设备电路Integrated DeviceElectronics的英文缩写)接口与电脑相连的,IDE接口是用来连接存储设备和计算机的标准方式。其实“IDE”并不是这项接口技术的真正名称,*初人们管这种接口技术称为“ATAttachment”,即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TA接口了,它*初是发展于IBM的“Advanced TechnologyPC”。下面,笔者将带着大家了解IDE/ATA的演变和发展、插脚引线的作用和“主/从”的真正含义等基础知识。
IDE的发展
IDE*初是作为一种电脑内部硬盘驱动器的标准连接方式。IDE背后的基本观念就是硬盘驱动器和控制器应该集成在一起。控制器是一块载有芯片的电路板,它能够正确严密的指挥硬盘如何存储和存取数据。绝大多数控制器都包含有一定容量的缓存(2MB或8MB)作为缓冲器,用来提高硬盘的性能。
在IDE诞生之前,控制器和硬盘的盘体是分开,并且多为是独立的。换句话说,一家制造商生产的控制器可能就无法正常工作在另一家制造商生产的硬盘上。控制器与盘体之间的距离还会导致信号强度下降而影响性能表现。这对电脑使用者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种损失。
IBM在1984年推出的“ATcomputer”有两项关键性的技术革新。**,推出“ISA”的**代总线接口。新的ISA总线一次能够传输16个bit位,而此前只能传输8位。**,IBM为其提供了一个将控制器和硬盘驱动器集成在一起的硬盘。一个带状的电缆通过ISA卡与电脑主机连接在一起,ATA接口就这么诞生了。
1986年,康柏(Compaq)公司把IDE驱动器引入到他们的桌面386系列中。这种联合形式依然是建立在IBM的ATA标准上的。不久以后,其他卖主陆续开始提供IDE驱动设备,IDE也成为覆盖整个整合驱动设备/控制器的代名词。由于绝大多数的IDE设备都是基于ATA的,因此这两种称呼常彼此替代使用。
控制器、驱动器和主机适配器
现在绝大多数的主板都带有IDE接口,我们常常听见这种接口被叫作IDE控制器,而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接口实际上是一个主机适配器,也就是说它提供的是一种连接设备和计算机(主机)的方法。而真正的控制器是位于硬盘上的电路板,这也是它被称为IDE——集成设备电路的原因。
*初IDE接口是用来连接硬盘设备的,而后发展成为一种通用接口用来连接软驱、CD-ROM以及一些磁带备份设备。虽然在内部设备中,IDE接口非常流行,但它们却���为少有的用于外部设备的连接。
ATA发展至今经过多次修改和升级,每新一代的接口都建立在前一代标准之上,并保持着向后兼容性。**代是ATA-1,就是用于康柏桌面386系列的*初的标准规范。它被制定为“主/从”结构。ATA-1是建立在ISA96-pin标准连接器上的附属设备,使用40或44pin的连接器和电缆。在44pin方案里,额外多出的4个引脚用来向那些没有单独电源接口的设备提供电力支持。另外,ATA-1同时提供DMA和PIO两种方式传送信号。ATA-2常被称为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 或 FastATA-2,此时DMA已经完全执行于这个版本里了,标准DMA传输速度已经由ATA-1里的4.16MBps提升到16.67MBps了。ATA-2还提供对电源管理、PCMCIA卡和可移动设备的支持,通过标准寻址方法CHS(柱面、磁头、扇区)支持*高8.4GB的硬盘容量。此外,ATA-2还引入LBA方式,这一方法突破了硬盘按照CHS方式访问磁盘的老观念,为适应以后硬盘容量的快速增长打下了的良好基础。同时通过不断升级的BIOS版本或者第三方软件,能够达到支持*大137.4GB的容量。只要你的电脑支持EIDE,就可以在CMOS设置中找到LBA(LBA,LogicalBlock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选项。EIDE支持的硬盘数目也有增加,它允许主板上具有两个插口,每个插口可以分别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从而可以支持四个IDE设备。
随着自我监控检测和SMART等技术的介入,IDE驱动器被设计制造得更加可靠。ATA-3也增加了密码保护措施来控制存取设备,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特性。
ATA-4融合的*大两个特点就是支持Ultra DMA和整合了ATAPI(AT Attachment ProgramInterface)标准。ATAPI为CD-ROM、磁带备份机和其它可移动存储设备提供了通用接口。而在此之前,ATAPI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标准。伴着ATAPI的入盟,ATA-4对可移动介质的支持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善效果,同时UltraDMA也将DMA的数据传输率从原有的16.67MB/s提高到了33.33MB/s。除此之外,在原有的40pin的接口和线缆基础上,ATA-4外加了40个引脚,总共80个,其中的40根是地线,分散于标准的40根线缆之间用于增强信号质量。ATA-4也被叫做UltraDMA、Ultra ATA或Ultra ATA-33。
相比ATA-4,ATA-5主要的升级在于自动侦测设备使用的是何种线缆,40pin还是80pin?在使用80pin线缆时,UltraDMA传输率上升为更高的66.67MB/s。所以ATA-5也被称为UltraATA-66。发展到后来,还出现了ATA-100/133两个非正式标准,只是速度有所提升,不过由于硬盘内部传输速度的限制,100/133MBps只不过是一个标志罢了。
数据线缆
IDE设备使用的是扁平电缆连接器带状数据线来相互连接,每一条线都是平齐的位于另一条的旁边,并非捆扎成束。数据线分为40股和80股两种,两头都有一个连接器,并在距离主板2/3的距离的位置还有另一个连接器,而且数据线的长度不能超过46厘米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标准的数据线连接器的颜色应该分为蓝色、黑色和灰色三种。其中蓝色一头连接主板,黑色连接**个(主)设备,灰色连接**个(从)设备。沿着线缆的一边有一条不同于数据线颜色的条纹,这是为了方便告诉用户在这一边是**引脚,以便正确的将数据线插入到设备中去,并且设备厂商还在连接器上下功夫,采取了“防倒插”设计思想,设置了一个卡扣,若线路接反是无法**去的。
主设备与从设备
一个单独的IDE接口能够支持2个设备。一般主板都采用双IDE接口,可以提供四个IDE设备。因为控制器集成在设备之中,并没有一个全局控制器来判断哪一个设备正在与计算机通话。如果每个设备在单独的接口上工作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在同一线缆上增添**个设备则会带来一点麻烦。
为了允许两个设备工作在同一数据线上传输数据,IDE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主/从”结构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结构让一个设备的控制器告诉其它设备什么时候能够向主机发送或从主机接收数据。其实,实现的原理很简单,从设备向主驱动器发出请求,考察其是否正在与主机通话。如果主设备空闲,那么从设备就可以进行连接了;如果主设备正在通话,则发出回应让从设备等待并且适时通知何时能够进行连接。
主机通过连接器上的第39号引脚来确定是否存在**个设备。39号引脚传送的是一种特殊的信号,叫做DASP(DriveActive/Slave Present),用来检测设备。
虽然驱动器可以工作在任何一个接口上,但还是建议主设备连接在数据线末端的接口上使用,并且设备上的跳线必须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以表明该设备是主设备。从设备必须将设备上的跳线拿去或者更改为特殊的设置,这取决于设备自身。同样,从设备需要连接在数据线中间的那个连接器上面,控制器可以通过跳线的设置位置来确定自己是“主”还是“从”,这可以告诉设备该如何工作。每个驱动设备的都可以被设置成为“主”或者“从”,如果只有一个设备,那么它将永远是主驱动设备。
许多设备都带有一个特色的选项开关,称为CableSelect。配合使用某些主板,这些设备能够自动的配置成为“主”或者“从”。CableSelect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一个跳线装置被安放在CableSelect开关上。其线缆本身就好像一个IDE的数据线,除了第28号引脚只连接主设备连接器。当打开计算机电源,IDE接口沿28号引脚发出信号,只有连在主设备连接器上的驱动器才能接收到。如果某一个驱动器接收到信号,则将自己配置为主设备,而没有接收到的则默认配置为从设备了。
上一篇:
长度单位换算
下一篇:
日本共立指针式绝缘测试仪(兆欧表)的型号
若网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